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社会上“厌童”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
2024-11-04 09:04 点击次数:63
不懂就问有问必答
❤️一,歧视儿童、动物虐待、女性剥削背后所共有的心理——恃强凌弱。
❣️儿童是很容易不被当作一个“完整的人”来对待的。
一个你讨厌的人,并不一定会被“非人化”。就像在公共场合公放噪音的壮汉。你讨厌他,但他仍然是一个“人”。
人们不经常责骂一个打呼噜的壮汉,不仅仅是因为他存在压倒性的身体力量,还可能是因为,你更能同理到一个成年人的行为。
可人们不会像对待一个完整的人那样去对待一个孩子。
❤️二,孩童“非人化”的 3 种表现
1. 攻击性的概括
有意识或无意识的,成年人会对孩子进行贬义谈论。
2. 成人化推断
0-2 岁的婴儿没有道德观念。他们的对错观念源于“什么感觉舒服,什么感觉不舒服”。到了两三岁的时候,孩子才会开始表现出基本的道德行为。
对 1 岁多的孩子“讲道理”是没用的。先入为主的推断,会导致孩子被视为更像一个丧失了童年的成年人。
3. 蔑视 & 有条件的尊重
❤️三,少子化社会: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机会了解儿童
❣️生育率下降会导致人们长期、近距离了解一个孩子的机会变少。而过往许多研究表明,接触到一个更具体的人,会增加人性化感知。比如,在生活中有同性恋的朋友,就会降低对同性恋者的非人化。
❤️四,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尊重孩子?
❣️观察孩子,和孩子交流,看看他们真正需要什么,想要什么,看看孩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有什么特殊的表达需求方式。
比如,对于 0-18 个月的孩子来说,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哭,而是学习分辨婴儿不同哭声的含义,快速理解孩子的需要。
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在公共场合发脾气,很可能是因为孩子承受了过多刺激(比如陌生环境、机舱气压、身体不适),或者是寻求父母关注。
❣️最后,祝大家从婴儿开始,直到长大、老去,都有被当做“完整的人”的权利。
上一篇:父母的“愚蠢”原来会毁了孩子一辈子! 看完网友评论, 我沉默许久
下一篇:没有了